近日,为深入贯彻新课标理念、推动信息科技与多学科融合创新,猿力科技正式成立“猿力科技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实验室”,标志着其在青少年科技素养教育领域迈出关键一步。该实验室由猿编程创始人李翊担任理事长兼主任,并聘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、教育部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熊璋担任首席科学家,共同致力于探索人工智能时代下的科技人才培养路径。
面对“人工智能时代究竟应该教给孩子什么”的问题,李翊在挂牌仪式上提出三点思考:一是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合理使用人工智能辅助学习,而不陷入依赖;二是聚焦人工智能时代下应重点培养的核心能力;三是明确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人工智能教育当中,应该让大多数孩子成为AI的受益者,而非必须成为技术创造者。
他强调:“编程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写代码,更重要的是通过编程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、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,从而提升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核心竞争力。” 他认为,在人工智能日益普及的未来,掌握编程技能、具备计算思维等信息科技的核心素养,将成为孩子们通往成功之路的必备钥匙。
熊璋教授进行主题演讲
针对当前人工智能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,熊璋指出,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都会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,也为教育改革带来重要机遇。他表示,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青少年学习与创新生态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持续推进变革与优化。
同时,他也特别提醒要警惕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中出现的“四化倾向”,即虚化、弱化、分化、神化。他解释说,“虚化”是指将不适合中小学生的内容直接从大学课程中引入课堂,导致学生理解困难,无法有效吸收知识;“弱化”则是指仅教授如编程或控制无人机等基础技能,而忽视了这些技能只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部分,未能全面涵盖其核心内容。“分化”现象出现在一些学校或团队过分依赖单一工具进行教学,真正的人工智能教育需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和工具,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。“神化”则是误导学生认为只要学过人工智能,其他学科的学习就不再重要,忽略了人类在探索与创新过程中应扮演的核心角色。
关于人工智能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路径,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信息技术教研室主任王振强指出,人工智能是一个高度技术驱动、快速迭代的领域,教学内容难以稳定和系统化。加之各地各校资源配置差异明显,即便是在北京这样的发达地区,不同区县、学校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。因此,制定全国统一、具有广泛适用性的课程标准难度较大。
揭牌仪式上圆桌对话
对此,王振强建议,未来的AI课程设计应采取“多层次、多样化”策略,建立灵活、弹性的课程体系,满足不同地区、不同学校的多样化需求。他同时指出,随着技术和教育的发展,人工智能课程将长期处于动态调整和持续变革之中。
自2017年成立以来,猿编程始终专注于青少年科技教育与人工智能素养的提升。截至目前,已累计服务学员超600万人,其人工智能创新教育解决方案在30余个省级行政区3500余所学校应用。近年来,公司围绕“培养人工智能时代下的科技少年”这一品牌使命,构建了完整的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体系,并推出“四个一”培养目标:一种语言(编程语言)、一种思维(计算思维)、一种能力(创新能力)、一种视野(未来视野),逐步成长为涵盖多元业态的前沿科技教育品牌。
在人工智能技术重塑教育形态的今天,猿编程将推出人工智能教育平台,助力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与变革。该平台通过“数字基座、AI实验室、具身智能、人工智能课程”四位一体架构,搭建起覆盖教、学、练、测、评、管的中小学全场景人工智能教育生态。依托猿编程多年教育经验,落实“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,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,高中阶段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”的课程理念,将计算思维、创新思维、工程思维等核心思维与人工智能伦理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,打造覆盖中小学的螺旋递进式人工智能课程矩阵。
猿编程创始人、猿力科技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实验室理事长兼主任李翊进行主题演讲
平台独创的AI实验室和具身智能机器人,通过深度匹配教育场景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和20余种虚实交互模块,构建起泛在化、沉浸式的学习场域,通过项目式学习培育服务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。李翊介绍,该平台致力于通过自身实践,探索人工智能和中小学深度融合的全新范式解决方案,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和发展,培养具有创新潜质的青少年,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。
这些创新成果的背后,是猿编程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。“我们始终关注教育场景中的每一个人。”李翊表示,“对于学校,我们提供软硬件一体化的人工智能教育解决方案,帮助打造独具特色的AI教学环境;对于教师,我们准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培训,让人工智能教育变得更简单、实操性更强;而对于学生们,我们更注重寓教于乐,通过生动有趣的互动方式,让他们在玩中学,在学中玩,自然而然地爱上前沿科技、掌握人工智能。”
猿力科技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实验室的成立,不仅是猿力科技在科技教育领域深化布局的重要举措,也将为我国人工智能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版权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。
广告内容请自行辨别,本站不参与任何推荐与导购。联系我们:gkjnet@qq.com